865提督和总理_隆万盛世
笔趣阁 > 隆万盛世 > 865提督和总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865提督和总理

  现在内阁里,也就是李春芳和魏广德没有提名都察院左都御史人选,竞争是真的激烈。

  第二日,隆庆皇帝陆续召见其他阁臣,谈了什么魏广德不知道,但是估计和曹邦辅有关,毕竟高拱等人回来时候的脸色,貌似都不怎么好。

  不过,礼部那边终于还是收到南京的消息,急急忙忙把消息送入宫郑

  徐鹏举以正德十三年袭爵,十六年守备南京,掌中军都督府事,奉祀孝陵,嘉靖四年加太子太保至是卒,没有功劳也有苦劳。

  对于魏国公府上奏,徐邦瑞奉徐鹏举遗命辞葬请祭谥的奏疏,隆庆皇帝当然不允,命礼部按照会典公侯祭十六坛予以祭祀。

  在徐江兰启程前往南京吊唁后,魏广德在内阁也收到了南京曹邦辅的回信,果然是坚辞,不愿意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官职。

  “这怎么办?”

  殷士谵现在头都大了,因为隆庆皇帝有意让曹邦辅接任左都御史的消息,不知道怎么已经传遍京城,只能皇宫就是个大筛子,什么消息都屏蔽不了。

  “按照回信,不两日他再次乞休的奏疏就该到京城了,你倒是想个办法解决眼前的麻烦。”

  殷士谵得到回信后先去了陈以勤那边,然后两人就到了魏广德值房商量此事。

  “这个事儿,真是......”

  魏广德也有些挠头,主要还是皇帝要升他官的消息已经传开,这个时候上奏乞休,可真有点打脸的意思。

  知道的明白,这是曹邦辅知道自己身体原因,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对皇帝有怨言。

  还好,毕竟是都察院的人,科道言官还不至于因此就上奏弹劾他。

  现在得想个位置安置曹邦辅,要是装作什么也没发生,是不行的。

  “他做过蓟辽总督,懂兵事.....”

  魏广德回忆曹邦辅的为官经历,就是想要找个合适的官职。

  别,还真给他想到一个官职,可以解决当下的麻烦。

  “记得日前,科道官魏体、尚德恒以戎政更新,请亟推协理大臣。

  湖广道御史陈于阶也上奏,言营兵数年以来,将非其人,积弱已甚,反今不加慎选仍使纨绔,因而握符庸懦得以滥等,则营务必难改观,训练终无实效,乞比照近举边材事例,令科道各举其人。”

  魏广德的话让陈以勤和殷士谵一时有些糊涂起来,不明白魏广德话里的意思。

  魏广德看两人表情,就笑道:“之前有言官弹劾霍翼,其实就是因为京营更迭之事,当时霍翼坚持原样不变,虽然陛下并未允霍翼辞职,但三大营视阅一职也没有任命。”

  视阅,其实就是原来的协理,负责监督京营训练的官员,以往都是用兵部侍郎或者右都御使担任。

  “你的意思是,让曹邦辅做京营......提督?”

  按照现在内阁和兵部商议,京营再次改动军制,设文官提督一职,监理京营各军,裁撤原来的协理京营戎政。

  提督,自然是比协理高一级的,不管曹邦辅平职调动担任京营提督还是升左都御史提督京营,貌似也都得过去。

  “提督京营也行,如果霍翼去职,倒是可以由他顶上。”

  殷士谵抚须含笑点头,觉得把洒任京营貌似也不错,可以看着兵部那边,一旦有了空缺就可以补上。

  “呵呵,你还想让人管兵部,都察院可比兵部差吗?”

  魏广德摇摇头失笑道。

  “等两日曹邦辅奏疏到了再与陛下此事,看来葛守礼做左都御史是没有障碍了。”

  陈以勤也是笑道。

  转头又对殷士谵道:“下次举荐人,先和人一下,免得又有今日之事,实在是被动。”

  “对了,工部不日就要上奏,请启用原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潘季驯为总理河道,若是陛下问起,还请多美言几句。”

  魏广德这时候开口道。

  前些日子得到准信,潘季驯视察黄河下游多处河道后,已经有了新的治水大略,在看过工部现在的堤坝规划后,其中又有一些修改,但大体已经完成。

  既然有了新的方略,自然工部就要给潘季驯落实权利,否则治水大略就会成为空谈。

  “潘季驯,总理河道,我没意见。”

  此前,魏广德就和他们通过气,知道工部朱衡打算让潘季驯试试,看看他的治水方略如何。

  毕竟此前他耗费朝廷钱粮进行的治水,目前看来是失败的。

  “这事儿我也私下找人问过,当下懂治水的官员还真不多,特别是黄淮一线,几乎没人敢去赴职,皆因黄河难以治理。

  既然善贷找到了潘季驯愿意一试,自然是最好的,朝廷也不可能一直放任大河失控。”

  殷士谵道。

  “其实,一开始我问过,是否安排他出任漕运总督,可漕运毕竟只涉及一段黄淮水道,还管不到黄河河道。”

  魏广德又解释道。

  “你是想用漕阅银子治水吧,难。”

  陈以勤听明白了魏广德话里的意思,朝廷没多少银子了,有银子的衙门非漕运衙门莫属,若是让漕运总督总理河道,届时就可以挪用漕运资金修缮河道,这样就可以缓解银钱不足的压力。

  不过真这么做了,怕是阻力也会非常大。

  “漕运不能动,这关系到京师和九边。”

  殷士谵也是附和道。

  漕运衙门负责着京杭大运河的管理,还有就是漕粮的运输。

  漕粮,过去主要是保障京师的用度,不过在盐法变更后,边镇粮草也开始要从漕粮中划拨,所以事关重大。

  至于漕运所得的银子,除了从运河沿线收取的赋税外,支用主要都是围绕河道维护,而在漕粮断绝的时候,也会雇佣大量车马,通过陆路转运漕粮济京。

  当然,这样劳师动众的情况发生的很少,毕竟所付出代价过大。

  但是,陆路转运漕粮的道路,漕运衙门也有关注。

  都明朝穷,但实际上穷的只是户部,户部的银子要支应朝廷的一切花销。

  但是,明朝六部及其他衙门,也都有自己的账本,可以向各地摊派税银,所得也是入各自衙门。

  所以,户部没钱,可工部、兵部等衙门库房里却有银子,皇帝不问也没人会。

  修河工,本应是工部出大头,缺额找户部,不过朱衡却是把主意打到漕运那边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vancr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vancr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